支吾其辞的成语故事


支吾其辞

拼音zhī wū qí cí

基本解释支吾:言辞不清。指言语含糊,搪塞应付,不肯爽快地道出实情。

出处叶圣陶《秋》:“她心里固然不舒服,脸上却不好意思发作,便支吾其辞说忘了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支吾其辞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支吾其辞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博通经籍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马融传》:“初,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,不应聘,名重关西,融从其游学,博通经籍。恂奇融才,以女妻之。”
海内存知已,天涯若比邻 唐·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与君离别意;同是宦游人。海内存知己;天涯若比邻。”
惨不忍睹 清 黄小配《洪秀全演义》:“尸首堆积,惨不忍睹。”
犀牛望月 《关尹子 五鉴》:“譬如犀牛望月,月形入角,特因识生,始有月形,而彼真月,初不在角。”
形神不全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士生乎鄙野,推选则禄焉,非不遂遵也,然而形神不全。”
明知故问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:“见他这番光景,明知故问道:‘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?”
杨柳依依
拂袖而去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第12卷:“师云:‘侍者收取。’明拂袖而去。”
惊心动魄 南朝 梁 钟嵘《诗品》上卷:“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,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。”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”